金色城市賈沙米爾 - 【2016。勇闖印度】金城賈沙米爾堡。粉紅城捷浦爾

 你永遠戒不掉按讚

一篇文你可能有意無意會關心有了多少讚,甚至開始有比較的心態,「按讚」這項功能被Facebook發揚光大,但為何Instagram、Facebook、YouTube這些社交平台,開始想要改變這個文化?

我們身處一個被「讚」控制的世界。當耗費1小時發出自我感覺理想的朋友圈後,點讚數只有:1 個。於是你內心開始搖擺、掙扎、惶恐:

這段文字太煽情嗎?這張圖片修太過嗎?影片是不是不好玩?要不刪了?刪了再發?發了有人讚嗎?當點讚數突然增加,你的腎上腺素也不斷飆升,你享受在更多社交平台上這些過程,無數次打開動態,進入自我欣賞狀態。

分享文字、照片、影片,已經成為各億流量等級用戶的社交軟體中,普遍又無形的競賽。

社交媒體帶來的焦慮不斷增加,我們可能永遠無法逃離「自己是不是受歡迎」的焦慮。

不過這個「讚」,也越來越岌岌可危了。

點讚,讓人上癮讓人喪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包括微博,都考慮過「點讚」的存在必要性。

在這個充斥著誘惑、渴望、狂喜、落寞的平台,正在助長一種不健康的文化。

Twitter創辦人兼執行長Jack Dorsey表示:

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創建一個「點讚」或「喜歡」,這不僅沒加強社群對話,更沒帶來什麼健康影響。

 
Dorsey在TED 2019大會現場

Instagram據稱正在測試一項完全隱藏「喜歡」的新功能,只有用戶能看到別人給自己的點讚,但別人看不到。

粉絲將更專注於內容,儘管Instagram聲稱還未測試,但表示一直在尋找減輕社群焦慮的辦法。

而像微博、Facebook,都在嘗試用表情符號讓點讚以更多形式呈現,用戶可以用哭、笑、驚、怒表達更多情感。

點讚背後的動機,從來就不是那樣單純

社交媒體逐漸成為我們表達自我、塑造自我認同、形成和建立關係、了解周圍世界的地方。

點讚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美好感受,激發人們欣賞、信任、共鳴、同理心等優秀特質存在。

但當我們將點讚數作為他人關注的標準,理解了背後的心理後,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能刻意操作,點讚對個人的影響似乎弊大於利了。

一項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就像成癮一樣,不斷地刺激大腦產生快感。在發出朋友圈的那刻,我們分泌的激素可以飆升到13%,不亞於一些人在婚禮當天「新郎可以親吻新娘了」的感受

當一個發文比平時多了一些讚,我們會想要更多,大腦中產生快感的多巴胺,不只為我們創造快樂,而是透過讚而不斷提升心理預期,讓我們更難以滿足。

智慧手機和應用程式明顯是為了觸發多巴胺的釋放而設計的,當手機發出嗡嗡提醒聲,我們忍不住伸手去拿手機,就像在口袋裡放了一台老虎機,目的就是讓我們面對新消息的誘惑而「情不自禁」。

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和年輕健康運動(YHM)發布的報告發現,1/6的年輕人經歷焦慮,過去25年裡,因為網路社交,焦慮和抑鬱的比例增加了70%。

而在這其中,Instagram和Snapchat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RSPH的首席執行官Shirley Cramer表示:

這兩個平台都非常注重形象,用戶會因為粉絲的點讚而欲罷不能。

點讚就像這個時代的慢性成癮症,滿足慾望,擴充焦慮,消耗熱情,模糊真實,但在一個個間隙之中,我們仍忍不住瞥一眼,自己是不是得到了更多人的「紅心」。點讚,一種孤獨的社交符號

點讚也是這個時代成本最低的社交方式。

一輪狂讚收到了褒獎、下次的平淡可能就讓人跌落憂慮的谷底。朋友圈裡,好壞並不是點讚的唯一標準。新認識的朋友發自拍了,先不管好不好看,以讚會友;加遠房親戚朋友了,就算發的是無法直視的夫妻寶典,先讚為敬;上司轉發了996深度勵志文,怎麼同事都讚了,不讚不快。

但是公司團建照片刷存在感朋友圈時,一個不經意的發現也能讓你徹夜難眠:為什麼老闆唯獨不讚我?

這是現代再普通不過的社交情形,也是我們想要保持彼此關係的直接方式,甚至還達成了一種互惠效應:你讚我,我讚你,有來有往,不欠人情。

 只是這簡易的「點讚之交」,可能無法加強真正的親密度。

更多情況下,它其實會讓人們覺得缺乏關注。

數位社交媒體教授兼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學校主任Karen North表示: 

在社交媒體裡,我們點讚做的只是觀察她們,表示認同,而不是向他們展示我們關心的事情,更別說用它加深友誼。

 點讚阻止了有意義的對話,加劇社交媒體的最具心理破壞性的影響,這將助長了一些被動和懶惰的人,不用有效的方式進行真正的對話。

同時一項由《Vogel領導》的研究顯示,人們還無法避免一股「向上社交比較」的趨勢。這意味著你將總是忍不住自己與比你好的人對比,無法判斷自我的真正價值,然後引起虛榮、自卑,和極端的心理。

在這種社交中,人們更像一個窺視者,而不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這也是為什麼研究表明狂熱的社交媒體用戶更容易患抑鬱症: 

他們會感到孤獨,因為在沒有互動的情況下看待其他人的經歷,有時會感到被拒絕或被忽視,或者他們只是覺得,他們的朋友並不像朋友一樣對待他們。

 但他們也透過不互動的方式對朋友做著同樣的事情。 

一個讚掀起的「病毒式」狂潮 

從Facebook到Tumblr再到Instagram和微博等各大軟體,我們沉迷於點讚與被讚之中,可能忽視了這股點讚之風背後的力量。

2007年,Facebook還只是眾多web 2.0時代創業公司中的一個。

而2009年Facebook推出點讚的大拇指按鈕後,用戶留存有了顯著提高,發文的數量和質量都隨之提升,約30%的用戶每天都會多次點讚。

點讚也開始改變Facebook的產品形態,讓它變得更活躍,用戶更加容易上癮, Facebook也開始越來越了解用戶,用簡單的點讚行為,就將用戶行為轉化成了有效數據。

一直以來廣告商們都很難準確衡量用戶對廣告的「喜愛度」,Facebook實現了精準投放,廣告效果也飆升為業界最佳,連美國國務院在2011年- 2013年,只為在Facebook上獲得更多的讚,就已經花費了63萬美金。

後來,Facebook結合了點讚機制和社交圖譜(Social Graph)、Newsfeed(新聞流)三種功能,不僅贏得了用戶的歡心,也透過將數據售賣給廣告商,打破了傳統媒體市場的盈利模式。

The Facebook Effect》這本書裡提到「饋贈型經濟」每個人在Facebook上的表達就表示對另一個人的「饋贈」,「點讚」加速了「饋贈型經濟」的循環和延伸。

只要在這個循環(The Viral Loop病毒迴路傳播)的維里係數超過1,就會形成爆發性的正向增長。

這種效果和新模式也將Facebook 的影響力慢慢提升到了全球化規模。 

資安連環爆的Facebook,仍讓人欲罷不能的原因 

儘管Facebook一直被曝出用戶安全隱私問題,但也不可否認Facebook 已經不僅僅是連接世界,而是收集和分析數十億人的想法、行為和情感,成了一個客製的窗口,讓人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看待世界。

群體效應也像「沉默的螺旋」,愈備贊同的觀點將會循環往復不斷擴散傳播,而較少人關注的觀點將不斷沉默下去。

一體兩面,居心不軌的人們不僅以此傳播極力渲染情緒的假新聞,製造虛假內容產業鏈,透過假帳號營造大量點讚賺錢,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人力進行洗腦營銷。

從2002年開始,《The Reporter》雜誌就開始評選年度十大假新聞,迄今已18 年。

可以發現,從個人、社交圈,到網路產業,點讚不容忽視的破壞力已經深深紮根進了我們的生活。

這個功能還能被取消嗎? 

不會消失的「點讚學」 

儘管有很多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地方,但點讚依然不會消失。

或許我們可以從點讚的發展史來看看,一則短篇故事,但已足夠說明。

雖然說第一個讚的出現,就像說世界上第一個吃早餐的人一樣不可知,但影片共享網站Vimeo認為他們最先開啟了「點讚」大門。

當時Vimeo副總裁Andrew Pile認為社交新聞平台Diggs中用戶按「Digg」把內容頂上去的概念很棒,所以他們得到了讓用戶可以按「喜歡」的靈感。

那時候,各大網絡社區面臨的,都是用戶無法準確找到好內容的問題。

短訊分享平台B3ta創始人Rob Manuel也在早期把這個按鈕視為了解決方案: 

我需要一個機制來處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內容。一個個去讀去看真的太累了,要為首頁和郵件推送找到最好的內容,必須給用戶一個簡單明了的投票機制。

後來Vimeo完全沒有大肆宣傳,就成了炙手可熱的社交媒體網站,「喜歡」就是原因之一。

而2007年,FriendFeed 才真正將「Like」作為一項新功能,2009年Facebook收購了FriendFeed後,這項功能也正式整合到Facebook中,掀起了更盛大的一場社交浪潮。

在Facebook 之後,各大社交媒體網站如Tumblr、Instagram、Twitter都開始使用這一功能,有「星星」「愛心」「笑臉」等各種符號出現,點讚成為了社交網路中的一種通用貨幣。

2010年,YouTube也將1到5星級的評級系統轉變為喜歡/不喜歡按鈕。

儘管因為2018 YouTube遭遇了史上最「不喜歡」的年度差評影片,收穫了1100多萬個「不喜歡」,讓它開始考慮去掉「不喜歡」按鈕,但點「喜歡」的功能依然從未被凍結。

點讚讓這些網路平台能夠更清楚用戶的傾向和喜好,並隨之進行優化升級,這不僅是他們依賴著成長的支柱,也是他們收納億級用戶、獲取耗資數十億廣告業務時,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之一。

點讚,從一個概念到技術開發,到影響個人喜好、平台發展、行業起伏,乃至整個社會運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棄用,就能讓它消失。

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將更多責任限制在違禁邊緣,讓危機變得可控。

而在平台本身,Facebook 2017發布的關於社交媒體的報告中就表示:社交平台應該鼓勵更積極、更有吸引力的行為和活動,而不是盲目響應。

畢竟社交媒體最好的價值應該在於增強線下交流,而不是替代它們。

另外在技術的源頭,也需要不斷優化細枝末節,或許現在解決點讚的問題,就像當年解決海量內容的困惑一樣,一個強大的新事物或許又會出乎意料地驚喜誕生。

 FB沒人按讚?3招方法+4aeo買讚體驗推薦,讓你快速獲得粉專讚數

   

https://douglaswilson.pixnet.net/blog/post/283652132 

 

解讀媽寶男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寵物養成史,難怪婚姻多坎坷 

女人不想嫁的男人分兩類,一種是渣男,另一種就是媽寶男,前者在婚前就能看出來,後者卻不好區分,戀愛的時候,如何都好,可是結了婚,婆婆必然會參與到兩口子的生活中,如果女人嫁了一個媽寶男老公,婚姻就會變成一地雞毛,多數女性會憤然離婚,而媽寶男呢,他的婚姻勢必充滿坎坷。

媽寶男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寵物養成史

媽寶男,顧名思義,就是離不開媽媽,凡事都聽媽媽的,媽媽呢,在兒子一把歲數了,還是把他當成小寶寶,這跟養寵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非常聽父母的話

寵物在什麼情況下會得到主人的喜愛?肯定是聽話的時候,聽清指令,給一個牛肉幹,在客人面前表演,給一塊骨頭,這種食物的誘惑,導致寵物非常聽話,搖著尾巴在主人的身邊,惹人憐愛。而媽寶男呢,也非常聽父母的話,他的婚姻生活中,穿插著無數的「我媽說」,「我媽媽」,即使婆婆不跟著兒子兒媳婦一起住,但婆婆就像一個影子,加在小兩口中間,兒子就是媽媽的代言人,時刻保持親子溝通,嫁給這種男人,女人就會充滿無力感,好像不是找了一個丈夫,而是跟婆婆過日子,一切以婆婆的思想為轉移,老公沒有一點主見。

跟媽媽撒嬌是日常

寵物見到主人會搖尾乞憐,而媽寶男見到媽媽,才是見到了春天,在媽媽面前,就是一個智商為幾歲的孩子,會跟媽媽撒嬌,跟媽媽擁抱,還會挨著媽媽看電視,倆人進入了忘我的世界中,把媳婦丟在一邊,嫁給媽寶男的女人是寂寞的,你無法跟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做抵抗。

習慣了媽媽的照顧和寵愛

主人照顧寵物,會讓它舒舒服服,定時牽出去溜溜,定時餵養,還會跟寵物進行互動,讓寵物舒服地生活。媽寶男也跟寵物差不多,對女人要求很高,希望她們非常溫柔,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如果哪件事做不好,就拿出媽媽作比較,我媽不是這樣的,你應該怎樣。媽寶男被媽媽照顧得太好了,媽媽也覺得兒子不用長大,他找的不是老婆,而是保姆和媽媽,哪個女人喜歡這樣的男人?

沒有事業心

寵物的日常就是討好主人,早已經失去了一個動物該有的樣子,這是訓練的結果,媽寶男呢?因為有媽媽的照顧,習慣了沒有壓力的生活,成家立業後,大多不思進取,沒有事業心,遇到困難就想到媽媽,適合共享福,不適合共患難,很難想像這種男人將來能夠頂起一片天,給女人和孩子遮風擋雨。

媽寶男,首先是媽媽的寶,其次才是一個男人,這種男人,婚姻中多坎坷,很少有女孩子能夠忍受這種男人和婆婆,所以婆媳關係一般都不好,也會招來男人的仇恨,女人成了孤立無援的戰士,失去了鬥爭的意義,因此離婚的也不在少數,所以,婚前,睜大眼睛看仔細,希望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少的媽寶男吧,多一些獨立、進取的男人,您說呢?

圖片與內容無關,侵聯刪 

 媽媽是兒子寶」型 

另一種B型媽寶,是隱性的,很多人不覺得這種人是媽寶,他們卻可以傷你最深。

 

有些人在「直升機媽媽」的教育之下,被養成了一種無奈的價值觀。他們覺得自己如果不成功就毫無價值、害怕失敗,然而由於從小的人生道路就是事事被父母干預,無法自己做決定,他們也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什麼。

B型媽寶其實自己也很無奈啊!但是除非能夠長大後自己意識到不足、付出努力,否則他們終究也會是那個樣子。

他們可能小時候從來沒有做過家事、連洗衣機都不會用,社會上其實不常說他們是媽寶,而更常說他們的媽媽是「兒子寶」。

可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有這樣的媽媽,使得他們從小只知道「考試考高分就好」,他們其實從來沒有學到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等到交了女朋友,他也許知道要對你好,卻不知道要「怎麼」才叫對你好。

這樣的B型媽寶,雖然從來不提「我媽說」,卻其實沒有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知不覺間,就會拖垮你的心理,甚至讓你覺得「都是我不夠體諒他的錯」。不一定把「我媽說」掛在嘴上、卻毫無自理能力的媽寶常常會傷人最深。但,上面的兩型人,一個是「對你毫無尊重」,一個是「不懂為自己負責」,與其糾結半天他這樣到底算不算媽寶,不如想想:我真的要跟一個不尊重我、一有事情就找藉口、推卸責任的人長久走下去嗎?

妈宝男”父亲的三大鲜为人知的秘密 

记得孟非在非诚勿扰中说过 

当这个男人说,我要结婚这个事,要回家去听我爸妈的意见,他们会影响我的决定,这个人不能嫁” 

其实,孟非口中的男人,就是典型的妈宝男。 

他甚至认为“父母的祝福,不是婚姻幸福的必备条件

1.“妈宝男”可怜,却不值得同情

 

“妈宝男”带来的灾难可以用“灭门”来形容

你说危害,什么“渣男”、“直男”、“凤凰男”,在“妈宝男”面前简直弱爆了,是弟弟。

“妈宝男”一脸委屈,哭丧着脸,甚至可以跪着搓衣板,哽咽着 “我妈说...、我妈觉得...、我妈想....”

卧槽,你妈X

多大的人了,能有点主见,有点 POWER吗?

“我妈说,我们不合适.....”

世界瞬间崩塌。

睡都睡了,婚都结了,娃也有了

原以为遇到高富帅、人生逆袭了、高潮了、巅峰了。

结果一句“我妈说”……..

啥都变了,而他的态度,又让你觉得,还能抢救

但我要说,少年别太年轻

别指望“妈宝男”有感情、有良心

知道“变态”和“坏人”的区别吗?

强 J 你时,变态会觉得你也很爽,他不觉得自己在犯罪。

坏人,他是知道自己错的,爽完之后的后悔,甚至娶你、变好都是有可能的(可能性比中500万还小,所以还是阉了,能直接枪毙最好)

“妈妈只有一个,老婆可以再找”

“检验一个男人,看他对妈妈好不好,对妈妈越好越孝顺,这男的就越好”

这都是屁话,都是伪逻辑、反逻辑。谁对你这样说,赶紧拉黑、删除、转身跑

当然,帅的逆天,可以考虑睡一下,结婚就不要了。

毕竟,帅啊,来自本能的吸引,是无能为力的。

总之,远离妈宝,珍爱生命

2 .一个令人作呕的心理事实 

妈妈,是大多数男人的第一个性幻想对象。

的确,这么说,让很多人不适(但大多数男生心里清楚,首次遗精的对象。)

看看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怎么解释恋母情结的:

恋母情结

男孩子在3-6岁时,都会进入性发展阶段,孩子会在外部世界,寻找满足自己性欲望的对象,去和异性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对男孩子来说,选择的性对象,就是和自己最亲近,最照顾自己的妈妈。
——弗洛伊德

的确,这么说的话,男孩子都会经历对妈妈产生强烈的情感渴望。

而对爸爸会产生嫉妒和恐惧的复杂感情。

听着挺有道理,但是细想不对啊。

俄狄浦斯情结只会在一段时间影响孩子

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仍然脱离不了这种影响呢,最后成为妈宝男呢。

3.《算什么男人》 

爸爸,到底是你X妈妈,还是被妈妈X。

对男孩来说摆脱恋母影响,必须跨越一个阶段:

对同性家长的认同感,就是对爸爸的认同感。

从最初在恋母情结中,对爸爸的嫉妒、恐惧转变为认同、模仿。

一个强大的爸爸,会促使儿子模仿,带来强烈的认同感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

“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他忙碌的背影”一个6岁的孩子会需要陪伴自己的爸爸

可当他到了16岁,发现爸爸是个穷鬼,事情就不一样了,心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爸爸”的三大缺失存在:

一、男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

男孩子失去了模仿和认同的对象,这时,男孩是通过妈妈口述,爸爸是如何的人,爸爸如何听妈妈话的人。

二、爸爸妈妈关系很差,经常吵架。

在妈妈的眼里、口中,爸爸一塌糊涂,做事做人,完全不靠谱。潜移默化的不让儿子认同他爸爸

儿子从小学会了听妈妈的听话,不愿意也不敢去否认妈妈,一直照顾着妈妈的感受,害怕妈妈生气、责怪。

这样一来,爸爸就很难挤进他们的关系中,因为儿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天生的。

三、爸爸自己本身就是个妈宝男。

一个“妈宝男”的丈夫,往往不能扮演一个男人的角色。

他永远是一个男孩的角色。

这就决定了,他永远不能支撑起这个家,成为这个家的主要成员,并实现作为男人的功能、丈夫父亲的功能。

不仅如此,他甚至需要受到更多的照顾,因为能力比较弱,他无法面对问题或者承担责任。

他只能永远的躲在老婆的身后,甚至于家里的经济都需要老婆的支撑。

这样的“妈宝男”,就是需要受到妈妈庇护的男孩子,即使成为了爸爸,也只是影子式的爸爸。

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我们会发现,往往会出现一个强势的妈妈,一个紧紧把儿子抓在手中的妈妈,她很难划清和儿子的界限,儿子在他们心中永远需要照顾和指导。

比如朱雨辰的妈妈,他是强行跟着39岁的儿子进剧组的,起居饮食、交友恋爱,无微不至。

当她说到对儿子“照顾”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耍木偶的老妪,让人心疼朱雨辰。

母爱,天生,恩重如山,恩情之大,但又如此沉重不堪,让男孩面对(伪)道德无力抗争,在心理上,像遗传厄运一样无法摆脱。

绝望!

这一切的“锅”,让爸爸来背,不为过吧,但,如果真的爸爸能背起这“锅”,爸爸就不是爸爸了,你也就不是你了。

4.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各种三角关系中,其实“妈宝男”是最悲惨的存在

根据心理学家武志红分析妈宝男”才是最需要改变和治疗的人。

在“妈宝男”内心深处有着两部分最难以面对

一、厌女症,实际上就是厌妈妈症。

二、和妈妈之间的乱伦情结。

“妈宝男”和妈妈强烈的共生关系,以至于对其他所有人都是排斥的。

“妈宝男”围绕着妈妈的感受。

讨好着妈妈的一言一行,其实妈妈才是那个被照顾的小婴儿。

“妈宝男”的内心是分裂

在妈妈眼里“妈宝男”是小可爱、小宠物

就像小狗小猫学会一个新技能,比如刁拖鞋、开门等,都会受到主人的大肆表扬。

“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不胖多吃点”

但是在女朋友、妻子那里,你得不到这样的的夸奖。

在他们眼里眼里,你是男Man,你要有所担当,有责任和義務撑起一個家,而不是整天“我妈说...”

在这样的落差下,“妈宝男”只要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承担和解决,而是像一個委屈鬼躲在了妈妈的身后,一個永遠长不大的巨婴。

他们可憐,却不值得同情。

5.認識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迫切

 

分手是最好的選擇,遗船厄運,是一種令人绝望的恐懼

要改變“妈寶男”需要很長的时间,足够的耐心

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理清和“媽寶男”身后的那個女人的各種關係。

“媽寶男”的心理認同和獨立人格是缺失的。

幾十年的生活,妈妈深度参與、干涉、控制,讓“妈宝男”無法承担任何责任,習慣惯于被“照顾”。

而作為“外人”的妻子,在這個强大的母子共生關係中經常會受到排斥。

你看懒这个字怎么写?

竖心旁代表一个人,一个结束的束,一个负人的负就是说,人一旦变得懒了,就会负债,这个负债不是说你欠了谁的钱,就是说你对自身的不负责,然后你这一辈子就结束了,就是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啊,人不要落在了这个懒字上了我爸爸是妈宝男 天天听我奶挑拨跟我妈吵架 他的侄子兄弟比自己的亲生儿女都重要 该怎么办啊

那麼如何才能讓子女從父母手中獨立呢?

當父母願意放手時便有可能。與父母分離、讓子女獨立的鑰匙掌握在父母手中。倘若父母想藉由子女來消除婚姻的孤單、空虛、失望,那麼子女便無法作為子女存在,而是扮演著父母的配偶或代理人的角色。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心理上絕對無法允許子女離開自己。

相反地,願意讓子女健康分離與獨立的父母,則擁有健康的夫妻關係。這些人不會將子女當成代理配偶,同時願意坦然接受子女的獨立。子女的分離與獨立,需要仰賴父母尊重並理解子女全面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了住處、職業、財務狀況、異性與朋友問題等。

無法在情緒上與父母分離獨立的媽寶和爸寶,很容易在婚姻上觸礁。若想脫離困境,就必須接受自己如今不再只需要扮演兒子、女兒的角色,還得扮演丈夫、太太以及爸媽的角色。內在則必須說服那個拒絕成為夫妻與父母、只希望得到他人的愛、不需負任何責任,並且想停留在孩子狀態的自己。

俊基與智英擺脫婚姻危機的路就在於這裡,還有兩人必須下定決心。「如今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我是你的太太(丈夫),我選擇你成為我的另一半,如今我要為這個選擇負起責任。」

可是婚姻往往就是一個互補的狀態,總要有一個人更強勢、更有主意。

另一個人相對包容、相對柔軟。

壓制,僅僅是偏愛懦弱和逃避一方的借口。

當他不願意擔起責任時,就躲開,讓所有的風浪都湧向你。

我們結婚是選擇一個避風港,而不是一個漏風洞。

本性自私的男人,絕對是結婚前要避開的一個最大的雷。

巨嬰的惡,都是生活慣出來的,到處透露著無知和幼稚。

所以當蘇母去世、蘇大強要求明成還錢的時候,明成不懂。他不明白為什麼父母養我還要我還錢,父母的愛不都是不求回報的嗎?

然而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這種人,把所有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應當。

在蘇明成的身上,便有著這樣隱藏的價值觀:我是天之驕子,男人本身就比女人更強大、地位更高。

褪去了一開始的偽裝和表面上的順從,他的這種人性才會慢慢表現出來,傷害曾經深愛和信任他的人。這一段對話更是渣的別處心裁,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把委屈妻兒保全面子說的這麼清新脫俗的人了……你才知道他飄在雲端,用高高的道德標桿去衡量所有人只憑一張嘴,從不腳踏實地

很多男人看上去,真的「都挺好」。

但當我們選擇婚姻時,就意味著要選擇一個人的全部,包括他的家庭、他的背景、他一切的一切。

我們可以無所畏懼地說「我愛的是你這個人,和你的家庭無關。」

但在真正面對婚後所有家庭瑣事和一地雞毛的時候,我們未必有這種衝動和底氣。

現實終究,就是現實。

準備走入結婚,往往不能看人的最高處,而是你能忍受的最低處,在哪里。

 

寧可單身,也絕對不能嫁的五種男人 

到底有那些類型的男人,女人要寧可單身也不要嫁?

1老實的媽寶男:有一種男人很聽話,交往時妳覺得他很乖很老實,然而,婚後妳會發現他是家庭造就的聽話男,他很聽話,交往時聽妳的話,但回家了他聽媽媽的話,遇到問題只想找媽媽,甚至和妳吵架,他也是拿不定主意,只想要找媽媽來評評理,面對這樣的男人,妳是有理說不清,婚前多觀察他的家庭狀況,好過婚後後悔!之前有一篇新聞就有報導出,還有婆婆裝針孔在房間內,只要有風吹草動,婆婆都是第一個衝進來的,最後這個媳婦受不了只好選擇離婚。 

2家庭有家暴案例: 

嫁給這類型的男人,除非妳有信心男人真的愛妳大過於一切,否則原生家庭家暴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接著會影響到妳的婚姻。之前有個朋友,她就差點嫁到一個有家暴前科的家庭,男友的情緒也時常不穩定,還好她一直覺得不太對勁,無意中發現男友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有些暴力傾向,最後這段感情也無疾而終,朋友反而暗自慶幸,因為嫁過去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照顧這些情緒可能就讓她疲於奔命了!婚前多注意和觀察,好過一輩子後悔! 

3小氣刻薄男: 

男女交往時,其實這點就很清楚明白了,千萬不要覺得這個點沒什麼,遇到要花錢時對妳非常吝嗇,婚後自然也不會對妳大方。花錢自然是要省,但是省過頭就不是件愉快的事!婚後會沒有生活品質以外,妳會發覺男人看錢比看妳還重! 

4無法一起成長的男人(安於現況) 

這種男人沒有上進心,安於現況,自以為是的樂觀。交往時這樣的情況還好,因為花費不多,妳還可以安慰自己,反正交往開開心心就好,但是一旦遇到婚姻大事,妳就會發現對方沒什麼想法,甚至完全不想要提出任何意見。這樣的男人,妳會發覺幾年過去了,妳的薪水已經比他還多,甚至妳的想法和他開始形成落差,逐漸無法溝通……。面對這樣的情形會勸妳寧願放生,總比婚後妳要為了家庭支出勞心勞力,而另一半完全幫不上忙來的好! 

5不只窮,還窮到骨子裡的男人 

我一直覺得家裡的情況是父母給予的,人出生時沒有選擇權,然而,當你長大以後是可以有選擇權的,人窮志不能窮,如果,面對家庭的狀況只會擺爛的男人,那就是窮到骨子裡的男人,他壓根也不想改變,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就擺爛,這樣的男人千萬不能嫁!不要以為妳是救世主,也不要以為兩個人在一起就有責任要一起度過,妳要聰明點評估眼前的狀況,這樣的債,妳和他要做多少份工作才還得完?旁邊的男人沒有擔當,妳還硬要嫁給他湊一塊,終有一天妳會受不了,甚至會怨嘆這樣的人生,既然都知道往後的情況了,還不如優先停損!這樣的態度不是現實,而是每個人本來就有權利選擇自己下半輩子的幸福,妳只是提早明白,只有愛情是撐不了妳的往後人生的.

女人一定要擁有五樣東西屬於妳的自信、善良的心、

能夠扔掉壞男人的勇氣、識破假面閨密的聰明,以及丟掉不適合妳的打扮!

如此一來,妳會發現妳會活得更精彩更有魅力,不用和爛男人提心吊膽地相處在一起,

也不用擔心假面閨密何時在背後扯妳後腿,更不用去在意別人的嘴!很多東西該丟就丟,不用捨不得;人生沒有很長,要過得灑脫一點,因為妳要活得精彩,才不負此生!

 

童年創傷,能通過血液遺傳給下一代!妳的孩子是原生家庭的複製品嗎?

 

 我們從小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不斷學習「分離」與「獨立」的能力。在這過程中,若孩子感受的安全感不夠,甚至是要被拋棄了,就會感到恐懼,想盡辦法也不要離開。

但是,家庭的現實面往往不盡人意,工作忙碌的忽略、暴力爭吵、親密成員過世等狀況,都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失去安全的連結。更不用說虐待、藥物濫用、極度貧窮的狀況下,孩子的內心會有多煎熬。

心理治療師蘇珊•佛渥德(Susan Forward寫道:「當我們生長在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下,一個尊重、關愛、認同和保護等需求都被無視或粉碎的環境中,分離過程所需面對的困境將不僅只於被打擾,而是完全脫軌。」

孩子急於脫離這個家,但又無法真正離開這個家,因為終究是自己的初生之地。血緣上,他遺傳了相似的特質,近似於某種命定的歸屬,像是鏡中看到同樣下彎委屈的雙眼,馬上勾起有個人就在近處,卻無法貼近取暖的失落。

矛盾的內外親緣相撞,讓他對家的態度始終遙望,始終念念不忘。

而帶著這種情緒,進到伴侶關係後,彷彿看見曙光。蘇珊•佛渥德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就像一位離開屋子、準備去森林探險的小女孩。路途中遇到從未見過的動物。受驚嚇的她,趕緊轉身往家門逃去。而擁有一個健康家庭的孩子能在回家後得到安撫。父母會調查那隻動物,溫柔地告訴她,那隻動物是無害的,鼓勵她繼續探險。

但若她來自無法提供安撫的家庭,回家後發現自己被鎖在門外,一邊急躁地瘋狂敲門,一邊害怕未知的動物逼近。

伴侶關係總是家庭關係的複製品。也因此在討論愛情帶來的傷害時,不管是在一起痛苦卻分不開、分手過了十年仍忘不掉,還是想把伴侶雕塑成心中完美的模樣,最終的探索,都會回到影響自己最深遠,甚至早已藏入潛意識的家庭關係。

唯有再次看見那扇門,輕輕推開那扇當初撬不開的舊門,才有機會認清過去與現在,心中的聲音能夠悄然地告訴自己:「我已經不是當初的小孩了,我可以保護自己,不用再害怕外面那頭野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奴生活30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