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隆 - 【2017。德國】超級貴婦團科隆,杜塞道夫。慕尼黑。羅騰堡,紐倫堡,新天鵝堡

最近報章媒體上出現,中南部有些地區出現購屋排隊的現象,更有少數建商鼓勵民眾買房後再紅單轉售,以致真正要買房的民眾排不到的現象,政府也在重視此事,希望能稽查紅單轉售及未取得建照便提前銷售之事;

其實打二個月前我也開始尋尋覓覓,甚至親自到高雄一趟,回來做了一個算新手級的youtube    

https://youtu.be/FAeIWGeWdFY      既然投資客做不成,閒暇就學剪輯做YouTube。希望舊雨新知給個讚以示鼓勵,

從零開始萬事起頭難麻------------------------

最近中南部房價較低及基期相對低的區域,出現房價補漲現象,因此,有不少購屋者希望在這時段買房,穆老師也同意此點

最近房價上漲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台商回流帶來資金及就業機會;

第二、資金過剩流入台灣市場,使股市及房市蠢蠢欲動;

第三、世界大國皆在實施QE,使得市面貨幣過多,利率偏低;

第四、造價上漲,穆老師在這先說聲抱歉,去年底預測今年房價會漲6%左右,事實上,目前造價是上漲到15%左右。

因此,這些因素都對基期相對低的地區,出現房價局部拉升的現象,若年輕朋友們想購屋,目前倒是很適合的時機,但若要用來賺錢,恐怕還是不宜。

年輕朋友們要購屋時須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第一、高密度及低密度的比較,有些容積較高地區推出高密度住宅,為了壓低總價,因此設計小坪數,兩部電梯卻服務10~18戶,住宅品質似乎不太好,未來居住性能及增值性均不優;亦有容積較低地區推出低密度住宅,在空間設計上會較寬鬆,通風及採光均較好,造價會比高密度住宅高15%左右,因此,購屋者應注意高密度及低密度住宅應是不同的價位。

第二、適合長久居住的住宅,購屋者不論要買幾房,都應要有良好的通風及採光,因此,設計上能雙拼最好,否則也要3~4拼,最高不超過6拼,超過則太擁擠,居住品質可能不好,房價也不盡相同。

第三、有無適用台中市宜居建築法令,此法令鼓勵透過垂直綠化,規劃景觀陽台及露台等設施將綠化立體化,再加上一樓的綠化範圍,可達到基地綠化100%以上,對氧氣供應、二氧化碳吸收、微氣候調整都有很大幫助,因此,適用宜居建築應比不適用宜居建築的售價高10%左右。

第四、有品牌的公司應優先考量。除了基本的建材、空間設計、設備較完整之外,還有許多細節,如防水工程、水電工程、機電設備工程,均非購屋者容易理解的,須靠建商的經營理念,因此,建議年輕朋友們要購屋,還是要著重在有品牌的公司

我認為,若要自住,只要有合適於自己的房子,任何時間都是買房的最佳時機;

若要投資,目前時機不宜,因為

第一,房地合一稅兩年內的獲利須扣35至45%;

第二,房屋持有稅,有地價稅、房屋稅、管理費及房子折舊,投資利潤幾乎被稅金吃掉了。所以我認為,現在房產可能不是理想的投資標的。

剖析自住的最佳時機,其實,房地產的價格隨GDP的成長趨勢應是溫和上漲,就好比人遛著一條小狗,人代表房價趨勢,小狗代表房價,小狗有時跑在前面或跑在後面,但房地產價格與趨勢最終仍是一致的,中間有市場機能的因素,所以價格偶爾高於或低於趨勢,這是在所難免的。

房屋是一種接近資產財的產品,因為全世界都在因自己國家的GDP成長而成長。像民國45年,台灣國民所得每人每年100美元;民國108年,國民所得每人每年是2.5萬美元,63年成長了250倍;而台灣的土地是固定的,隨著國民所得逐年增加,土地價格會逐年溫和上漲。就像民國58年房價一戶10萬元;到了108年一戶800萬至1,000萬元,50年漲了快80倍,長期來看房價是會逐年上漲的。

短期來看,房價則是起起落落;過程中,漲太多時,學者或專家會認為房市暴利,但我從事房地產40幾年的經驗,我認為,房地產經歷暴利上漲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民國66年至69年,房價從一戶50至60萬漲至120至130萬;第二次是民國75年至80年,一戶150萬漲至400至500萬;第三次是民國93年至103年,一戶600萬漲到1,500萬,未來是否還有這種機會恐怕不容易了

短期的房價暴漲,很多學者或專家主張用稅務的方法去壓制房價,短期有效,但卻往往使市場機能扭曲,房價更可能會有下一波暴漲,應該由市場機制為主小幅修正,才是比較合理的現象。

有人問,未來房價是否會下跌?理性來說,

第一,土地是資本財,下跌不易,隨著GDP成長,土地價格會緩慢成長;

第二,建築法規愈來愈嚴,消防逃生的法規及對健康無毒的安全訴求,使得建築成本增加;

第三,工資上漲,隨著GDP成長工資也上漲;第四,全球原物料也有上漲的趨勢。

綜合以上四點,我認為房價下跌似乎是不容易的,房地產的趨勢將會溫和的上漲。如需自住,應努力找適合自己需求的房子即可下手買了,是否會買在最低點,需靠自己的努力來找及三分運氣,如果買在最低點那就要恭喜您!

曾有企業主請教我「台灣房地產之景氣是否不好?」我認為籠統上整個房地產景氣是不好的。

從投資客市場及首購自住市場兩個角度來分析,104年以後房地產不景氣、政府兩稅合一及持有稅提高,使房地產雪上加霜,使得投資客佔預售屋市場之比率由原先40%下修至2%,影響整個房地產景氣。

但從首購自住市場來分析,卻是另一股力量的興起,房地產景氣是看好的,我認為,一個觀念之改變是會影響市場之變化。

15年前三代同堂之價值觀,現今已成為三代同鄰,早期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結婚後搬出去住,但實際生活下來父母與子女之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及教養孩子觀念有所出入,三代同堂相處下來易產生摩擦與不悅,如今父母開始願意鼓勵孩子購屋並願意支助頭期款,而且三代同鄰彼此可就近照顧並減少生活上之摩擦,兩全其美下帶動整個房地產首購自住之需求。

目前首購市場,以25坪-35坪、2-3房為主,房價600萬至1,500萬元為主流,佔購屋比率高達80%至90%,受用地區以中南部為主,桃園至台中佔大宗,主要原因為桃園至台中平均以20萬至35萬/坪,若以30坪另加購車位,房價為600萬至1,200萬元;而台北市85萬/坪,新北市50萬/坪之高房價,若以30坪另加購車位,價格為1,600萬~2,600萬;相對地,以總價600萬至1,500萬元,中南部父母願意支助孩子購屋之能力及發酵是較大的,因此,中南部自住首購之市場受惠相對最多。

從土地交易層面來看,推出首購自住之地價仍持續上漲,也反應自住首購之剛性需求。

目前市場房屋成交總價1,500萬至2,500萬佔一成;600萬~1,500萬元佔九成,總價600萬至1,500萬元的首購自住需求至少可維繫5年,購入者之房價仍有上漲空間;相反的總價2,500萬以上大坪數、且高總價個案及土地交易量,市場交易則相對冷淡。

一個觀念的改變,讓父母鼓勵並願意贊助孩子結婚後買房,徹底帶動首購自住市場需求之現象

一位年輕人這樣問我「收入多少可以買房子呢?」國家沒有規定收入多少可以買房子,而是「收入多少才適合買多少價位的房子」

買房需分自備款及銀行貸款,自備款需靠平常的儲蓄,有的人需存5年、10年,有足夠的自備款才有能力買房子,買房後需支付房貸,全世界公認用在住的成本是家計收入的1/3,若超過1/3會排擠你的食、衣、行、育及樂,影響你的生活品質。

房貸指的是本利攤還,現今房貸利率在2%以下,舉例來說借100萬借款,分20年攤還一年需還5萬元,每月的本金加利息攤還需4,000多元,加計利息平均值,每月應付房貸支出4,850元;假設買500萬元的房子,銀行貸款可貸7成,可貸350萬元,每月房貸支出是4,850元X3.5倍=16,975元

那我的收入應該要多少才能負擔呢?每月房貸支出不能超過你收入的1/3,你的收入是每月房貸16,975元除以1/3倍=50,925元;因此,家計收入5萬元的家庭可買500萬元的房子。若今天買1,000萬元的房子,貸款7成是700萬元,每月房貸支出為4,850元X7倍=33,950元,每月收入需33,950元除以1/3倍=101,850元。因此,收入10萬元的家庭適合買1,000萬元的房子。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算法呢?我認為,住同一個社區的生活水準及收入往往比較接近,所開的車子、對孩子的教育費及價值觀較為雷同,若勉強買超乎自己能力的房子會捉襟見拙,因此,我個人主張有多少收入,買多少總價的房子較恰當。當然,同樣總價的房子有透天或大樓可以選擇,有幼兒的家庭希望附近有公園;孩子需就讀國中、小的家庭,希望在學區附近購屋,人口家庭結構不同,選擇性也不同

曾有位企業家跟我分享一個有趣的經驗。他住在總價3,000多萬的豪宅,某一年的中秋晚會,社區要辦一個盛大又熱鬧的聯歡派對,管委會提議每戶贊助10萬元,若有結餘再給管委會做管理基金使用,住在豪宅的企業家們不約而同的慷慨贊助。不料,幾個月後某一戶認為無法長年負擔贊助費用,已悄悄搬離社區。

所以,衡量自己的收入買適合的房子,千萬不要勉強而影響生活品質。有多少收入可以買房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收入適合買多少總價的房子!建議大家依自己的智慧及狀況,選擇您合適的房子

 

穆椿松:新大樓的公設比為何居高不下?

 

公設比,是指所有建築物完整的登記

在一次偶然的餐敘中,一位企業家夫人與我提起很多先進國家買房只買室內的坪數,為何台灣買房要買那麼多的公設?若只買室內坪數,房價會不會便宜一點呢?

閒聊中,我跟這位企業家夫人從兩個面向談起,第一個面向是台灣房地產的登記制度是沿續日據時代的制度,土地與房屋採分別登記且房屋是從實登記,簡單地說,就是有多少面積就登記多少,要登記到滴水線。

第二個面向是,為什麼現在大樓公設比會愈來愈高呢?

把時間回推到20幾年前,早期公寓梯間的寬度沒規定,兩戶人家一打開大門都快撞在一起了,為了有更舒適的居住空間,修改建築法令把門廳梯間的寬度從很窄的空間改為2米寬;

 

第二,防災安全考量下,樓梯及電梯的排煙空間不能共用,需設置獨立的排煙室,而在一次火災中發現若唯一的逃生梯著火,會造成住戶逃生困難。因此,政府開始修訂法令明文規定,8樓以上強制要做兩支逃生梯;

 

第三,地下室防空避難設施兼做停車需求,停車需求大量的增加,地下室往往需挖到B4及B5才夠住戶使用,這些改變都使得公共設施的面積不斷增加。

公設比,是指所有建築物完整的登記,包括一樓梯廳、各樓層梯廳、逃生消防、地下室、水電供應空間、健身房及交誼廳等公共設施總和,除以每戶面積,這也是公設比為何從早期的20%至25%已提高到現今30%至33%。

 

企業家夫人提到房子100坪,售價1,000萬元,售價10萬元/坪,公設面積35坪,室內面積只有65坪,房屋售價應該是65坪X10萬元/坪=650萬元、而不是1,000萬元!其實,建築物價格是成本效益加上合理利潤,若用室內面積65坪計算,其售價約16萬元/坪才是合理。

 

現今政府對房地產登記是有明文規定,內政部在買賣制式合約書中要求,對每一戶的室內面積、陽台及公設面積,甚至車位面積都必須清楚記載,要求分別計價以達到透明化的目標。所以,不管是以售坪還是室內坪數來計價,房屋總價仍是1,000萬元,用售坪算每坪單價10萬元,用室內坪算每坪單價16萬元。

當然,房地產應該如何登記沒有絕對的對錯,台灣既有住宅已有840萬戶並採用原來的登記模式,若貿然修改法令,本來房地買賣雙方對售價及計價恐有不同的認知,容易造成市場交易的混亂及社會的不安,銀行的估價也要認同,否則也是困擾。

未來,房地產登記制會變成什麼模式?我想,這是可以討論的,前提是政府、建商與民眾三方要有共識,如果都想往室內實際坪數登記,多餘的空間應如何登記載明,應作討論並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社會有共識再來修也不遲。

台灣大樓的公設比,最早期是能少則少,占比可以低到10%-15%,之後一路提高至20%-25%,目前新成屋甚至高達30%-33%,等於花了房價的三分之一,買的是公共空間。隨著房價的走揚,公設比已成為購屋時考慮的重要選項,到底公設比對居住影響如何?低公設一定好嗎?

在買房時,每個人都一定會注意到公設比高低,擔心買來的房子坪數與實際能使用的空間有太大差距,而近年來新建案的公設比動輒3、40%,假設買了40坪、總價1千萬的新房子,如果公設比40%,實坪就只有24坪,等於花了400萬在「虛坪」上,因此不少人會認為是浪費錢,公設比應該「越低越好」,但真的是如此嗎?

許多買房民眾選擇買號稱「零公設」、屋齡較高的舊公寓,但並不見得是買了真正沒有公設比的房子,因為早期法規未完善,將樓梯間納入主建物一起登記所致,而在近幾十年來,華廈大樓的物件越來越多,還須將地下室納入公設坪數登記,再加上消防法規的修改,8樓以上的大樓產品需要兩座逃生梯,再加上大樓物件需設置配電室、電梯機房、消防設施等面積,因此新建案的公設比看起來「越來越高」。

 

有泳池花園公設比一定高?其實這些設施不算公設比

 

不過,雖然許多人為了公設比這件事,選擇買下「零公設」的舊公寓或是「低公設比」有電梯沒有管理員的華廈物件,但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指出,並不是社區內所有公共設施都納入「公設比」計算,一般來說,大部分露天無頂蓋的都不計入,像是露天泳池、中庭花園及曬衣場等。

徐佳馨說,很多人以為要買公設比越低的房子才對,但歸結一句老話「千金買房、萬金買鄰」,有時若買舊公寓或是沒有管理員的電梯華廈,經常沒有明確的社區規約,常會衍生其他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像是最常見的就是鄰居在樓梯間或走道堆放雜物,其他住戶也心想「人家堆了,我也可以堆」,導致每層樓梯間都亂七八槽,看起來不太美觀,但卻也無力改變。 

低公設等於省下管理費?遇到這些事可能欲哭無淚 

又或者是華廈大樓內,住戶每戶每月繳少少幾百元的管理費,只有請人清掃樓梯間及收收垃圾,但遇到電梯壞掉需更換時的狀況,住戶所繳交的管理費就會無法支應,要請所有住戶再掏錢出來共同分攤,卻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買單,近而引起爭議。因此,雖然公設不是必須的,但一味追逐低公設比的房子,可能會成為住起來不開心的關鍵點。

一棟大樓或一個社區的「公設」並不是別人的事,更是所有住戶的事,在挑選房子時,該考量的除了有公設以外,管理上的好與壞也可能成為影響房價的因素之一,徐佳馨說,管理佳的大樓通常保值性較強,無論自住或投資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而管理好不好其實可以在看屋時從幾個方向來看。

  

看房先看管理好不好 保全、管理費應用都是指標

 

除了看樓梯間或其他公共空間有無堆放私人雜物或整潔程度以外,保全素質也能成為管理是否良善的指標之一,例如,可觀察保全外觀是否衣著整潔,再看有沒有認真負責的留意大樓動靜,並與住戶有良好互動,若是管理室常常唱空城,或是與住戶間互動不佳,可能都是管理品質不佳的徵兆。

另外,社區公佈欄可觀察到住戶所繳交的管理費基金運用,如果基金太少,屋齡又太老的話,若是未來面臨到如電梯更換等大筆費用支出時,可能會沒錢可用,而欠繳管理費的住戶多寡,也能成為判斷是否有惡鄰住戶的指標之一。

徐佳馨提醒,雖然公設比大小會影響到虛坪的多寡,但這可能意味房屋配套設施完善的程度,而一間房子的價值如何並不是光靠公設比就能得到答案,更需要考量的是未來住進這間房子後,是否能夠安心的過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房奴生活30年 的頭像
    房奴生活30年

    房奴生活30年

    房奴生活30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