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文不相關  純粹版面

近日研讀岡田尊司所著【母親這種病】 有感 !

人生凡是碰到的親密關係,裡面都有功課要修。有不少人覺得跟父母關係是不需要討論或根本無聊的問題。這麼想是為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更加失落受更多傷害。

大部份人既是身為子女又是父母,可以感覺親子關係有不和諧感的人算是願意面對問題的人,同樣許多人看似與父母關係良好但實際是其中一方強迫自己忍讓,維持著不親密也無需修補的狀態。

很多人的煩惱也跟父母親子關係脫不了干係

父母子女间關係,似乎自古以来就有问题。這方面處理的不很好。彼此很微妙 如同擁有着父母子女名義的一種陌生人

在父母那一代有種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孩子是一種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動物。常见他们判断一個孩子往往只會從聽話和不聽話来判断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古代講究的是以父為剛,一個家庭中父親的地位最大權利最高,其他人的地位都微不足道。你可能不相信直到今天21世紀大男人主義仍大有人在,

我國中畢業剛上高職那年,由於住校,國中男同學寄到家裡的信悉數被父親收到,不分青紅皂白便是痛打一頓吃藤條,其實我跟男同學(明明是攪屎棍)連話都沒說過,遑論曖昧行為,隔日同學都瞧見我小腿肚瘀青傷痕好像是犯罪的標誌,從此我鬱悶沉默自閉了三年,自卑更伴隨20年,結業典禮隔天我就離家北上就職,即使多年後理解父母的愛,卻已在父母關係中逐漸疏離。少回家,受委屈也不敢找人傾訴。 長久以来成情感的孤兒。

另一件事發生在二哥身上,當兵前夕父親做主一門親事,要二哥娶父親朋友(又是攪屎棍)的外甥女而對方是孤兒,即便年輕人互相認識之始二哥對該女沒有好感卻因為父親的面子與信用不能打折,錯誤的婚姻最終毀掉二哥的人生,五十多歲即鬱鬱而終。

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其實比殺了他们更殘忍

 

以下是檢討親子關係中,關於父母子女的誤區

在專制體系最上端,不管是管理家庭成员,還發泄自己情绪,都必行使時代赋予他们的權利——施暴無罪。如果孩子不聽话或鬧矛盾就是錯,不管原因是什麼,從一開始就被認定是孩子的錯

其實從客觀更民主自由的層面看,與上述的截然相反,只要父母子女關係不好。所有矛盾與衝突,過錯方只有一個就是孩子的父母。

大部分功能失常的親子關係中,通常只剩道德上的愛,然後是無限制的操控與情感勒索。

這些往外逃的小孩在生命的這階段,都出現同一種現象,他們長期在家裡沒有獲得肯定 (或者從來沒有),也沒有歸屬感

而在這種父母偉大化的背景我們不被允許討厭自己的父母!任何行為只要被扣上「不孝」或「不尊敬父母」就沒任何空間可以讓自我流動了。

親子關係在物質需求之前更需要被愛被尊重。一個物質條件不充裕的孩子不會自卑,只有不被愛不被尊重的孩子才會自卑

偏差行為可能是孩子在家裡不被愛不被尊重的表現。只是孩子沒有學過要求別人愛他、尊重他的語言。

很多親子關係僵化,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小討厭」這些小討厭沒有好好處理,積久了會變成怨懟、不理解、叛逆、無法溝通,久而久之這些小討厭就會,無限上綱成「你不愛我的證據」更嚴重的甚至會變成恨

最後這些情緒在社會上沒有任何出口,人生好幾次連死了的念頭都有。

一個成年人無論閱歷、力量、财富都遠在孩子之上, 孩子作為一稚嫩的個體是一張白纸,按理說白纸是不需要衝突和矛盾的,而作父母的人却不以為然,他们就算有錯可能畢生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哪里做错。 

1、温柔的暴力:以愛之名的操縱

親子關係殺手:拿「愛」當道德枷鎖,

温柔 暴力  無疑過度的關愛,或許并不甜蜜。在被關愛一方眼里或許還代表着令人窒息的控制。在親子關係中高壓型控制,其實可以被看做一種暴力行為。

2、中國式家庭温暖,却成為一些人的難题 “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辦法,讓他自由選擇要好得多,而不是幫他做决定。”

3、成長中的孩子,就要邊界和溝通

家庭裡最缺少的就是邊界和有效溝通。父母”很少尊重孩子的主體和獨立性,越俎代庖、包辦一切是常態。  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長都没意識到這一點。往往以愛之名,用父母的權威進行自己意願的表達,進而無视孩子的個人意願,導致相處的過程中矛盾重重。

原则上很多不孝顺父母的孩子,并不該譴責,該谴责的是父母。

因為是父母一手造就他们的不孝顺。 任何時候都不要將自己的付出作為要挟别人的砝碼。這跟耍流氓没區别。

 4   請把孩子當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5  父母必须要有所原则

父母對孩子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在孩子面前顯得卑微這主要是防止溺爱的發生

實质上溺爱根本就不是對孩子的爱,這種行為更像慢性毒藥,一步步侵蝕孩子,最终有一天會毒發身亡,最终孩子就被毁掉了。

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就不停的侵占、不断的挑戰家長的底線

如果用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若總是一味的忍讓顯得怯懦,他们身邊的人也會步步進逼,不断挑戰這個人的底線。

问题出在那些父母將自己的愛看的太卑微了,對孩子好的太没原则。

如果父母理所應當的付出很多,讓自己顯得卑微,這樣對孩子好就是溺爱。

越這樣,越讓他的孩子觉得微不足道,因而越来越不重视這種愛。

父母對孩子的是無私的,但並不是卑微没價值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要警惕不能讓孩子觉得自己付出是應該,是無所謂、卑微的。

如此孩子難免也觉得自己得到這些本身就是應該,連如何回報都没必要考慮。

父母對孩子進行付出時一定要讓孩子有這樣的感觉:對你的好是無私,同時是珍贵的。

既是珍贵的付出,父母没必要為孩子做太多,做很多超出他们需求的範圍的事情。

 這種得不到感恩的付出,是因付出的卑微和過于無私所造成的。

6   不要對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這種仇恨會使得子女成長以后,精神長期處于一種消沉和動盪不安之中

7   我想說的是爱。父母與子女之间的爱。自信的孩子是被愛出來的

作父母的原则,核心是對不應該的事要堅決的否决,無論立場還是態度都没絲毫妥協。只有如此子女才會在内心對父母敬畏。

最後好的教育包括與父母之间的關係不錯,及童年經歷歡快。會在人的精神層面更加平静和祥和,這對於于面對人生中的考驗或挫折,都極其有利。   

差的父母教育與上述相反,与父母關係糟糕童年痛苦的經歷。會使得這個人的精神動盪不安。這人無論在人生中的任何抉擇,都會受到這動盪不安的精神影响。常常會使得负面的東西顯得更加负面。

據說自殺的人,其童年都有過非常不好的經歷,這樣看来事實如此。

很多心理学著作說:一個人幸福与否,或他是否具備追尋幸福的能力,绝大部分要歸结于他的童年,童年得到的愛多心靈被愛滋養得越豐盈,就越能成長為獨立的人格,具備戰勝磨難的能力。   

說這些無非是想證明,父母跟子女之间關係以及童年的經歷,的確會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有的爱最後都来自自己,而自己是否會愛自己则是由小時在原生家庭中收到多少父母的愛决定的,小時得到父母的愛太少,會在自己人生很長很長的時間認為自己不值得爱,不配得到爱。

没有愛填满的空间就喜歡用食物填满。

原生家庭另一個主角母親,

許多懷抱各種痛苦的人;然而在那些痛苦背後,或多或少都隱約隱藏著母親的身影    現代的親子關係,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了。

本來應該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繫,現在卻變得脆弱且不穩定。

下集則探討子女的誤區與和自己如何和解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房奴生活30年 的頭像
    房奴生活30年

    房奴生活30年

    房奴生活30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