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網路上有一篇標题為 : 12年春節不回家、拉黑父母的北京大學學子。?
一個北大生寫萬言長文数落父母而引起熱議。文章作者是一名留美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他此前因与父母的衝突已经12年春節未歸家,拉黑与父母的聯繫则超過6年。
幾乎所有人一辈子都要經嘲笑、冷眼、打擊、磨難,我们不靠别人的評價和對待而活,而靠自己獨立人格而存在。
幾乎每個變態的靈魂都有痛苦孩提時代,但不是所有在孩提時代遭受心靈和肉體虐待的,都會變成個變態的成年人。
有些不负责任的人他會承認自己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從不承担自己的责任,把所有问题都歸咎别人。
這些人不具備獨立人格,連自己個人心理问题都處理不了,别指望他對社會有何贡献,他就這點出息了。
這是一34歲北大畢業的、可憐的、脆弱的、不具備獨立人格的非常態人!
建議心理学家將其作為一典型樣本研究。愿上帝憐惜他!
已经成年的孩子仍不接受自己的父母!
無法接受父母,就談不上“成長”、“成熟”。背叛就是成長:越能理解過去,越能告别過去
王猛的问题是習得性無助,把所有问题歸罪到父母。他需要的,也許是回到婴兒期,父母用他能接受的方面爱他满足他,撫慰他。但時间的流水已经把他带到了第34個年頭,没有人能回得去。
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没辦法像過去養孩子那樣“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當猪養,第三個孩子自己长。
”父母難免把所有方法和爱都集中在一個身上,大概爱力過猛了。但這好像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父母打死孩子的個案當然也有很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認,爱孩子幾乎是所有動物本能。
王猛的父母難道不爱他吗?只是那種爱令他感到窒息,爱到了想讓他逃離,愛到了讓他無法承受。
愛會傷人,就像家會傷人一樣。
他把所有對父母的不满都積聚心里,從来没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把想说的話留在34歲的萬字長信里,一次爆發。他可能忘了自己已经長大,能够對自己人生的幸福负责,却仍選擇停留在對父母的怨恨里,不肯放下不好的記憶不肯放過父母。
我们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上天安排什麼父母,大概自有天意,遇到什麼父母,都是你此生的缘份,是你需要修煉的部分。
接受父母是很重要的一課。
就我個人的體验来说,父母能把自己带到世界上,體會這酸甜苦辣的人生,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值得感恩和感谢了!
接受父母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通路。認可父母是有资格做自己父母的人,也接受所有因此需要付出的代價;生命經由父母傳承给了孩子,其中已包含了孩子需要的愛,力量與支持。
就算孩子有其他的需要,也能够運用父母给的在其他地方取得;孩子會用父母所给予的去建立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做得很好,讓父母為榮。
願意建立自己的家庭,把生命傳承下去……
一個人,如果一生都無法接受自己的父母,带着對父母的怨恨和心结在人生路上前行,注定生活在痛苦之中,會表现出種種的心理问题,也很難獲得真正幸福,特别是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是我在很多家庭、很多人身上看到的。
父母的真正任務是:“把生命傳给子女,并且帮助孩子成长,成為一個有充分能力去建立一個成功快樂人生的人,并且能够對環境作出正面的影响。”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不能控制孩子成長,也不能妨礙孩子成長。
但是孩子们,你们也要懂得把父母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讓他们每天都能看到你的努力与成果,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你要讓爱流動起来,才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爱,獲得力量和支持,從而過上成功快樂輕鬆满足的人生。也許他们的一輩子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為模式,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自得其樂
工作不满意可以换,環境不满意可以换,朋友不满意可以换,父母不满意你能换吗?
父母是人,是人都存在缺陷,都會做错事。父母養育你,你受父母的“禍害”是難免的,極力迴避父母的缺陷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還在拿孩童时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自己的過去和父母,自然難以接受现在的自己和父母,這真是很痛苦的事情。。。但你無法接受父母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是因為你没有經歷過父母的人生,你只在經歷着你的人生,要求着你人生中“應該如何”的父母。
于理,你可以把自己的性格弱點怪罪到父母,但同理,父母又把罪责怪到他们的父母那里吗?最后要怪罪到土里的人吗?還是怪社會?
你经歷了什麼不能改變,但不要再以小時的眼光来看自己的過去(重復體驗),
你已经长大,知識与閱歷都越来越廣,换角度接纳你的過去(改變體驗),才能讓你的现在和未来過得快樂一些。
如果你還有未了的委屈在心里:原諒和放下父母的不完美。
原諒的前提,是你要把心里的委屈說出来,不是去控訴父母不是和父母争吵,是自己倾聽内在小孩的委屈和傷心。放下的前提,是信任自己成长的力量你已長到足够大足够有力量。我们的内在有一個還没有長大的,委屈傷心的小孩子,也有一個已長大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内在父母爱自己,就是讓你的内在父母去爱你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觉得有一些傷痛太深需要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找專業的心理咨询師帮助你。
比“原生家庭”的痛,更痛的痛,是什麼?比“原生家庭”的痛還要痛就是因為不願意原諒而断了和父母的生命連接這是對父母和孩子的生命,两败俱傷的痛
當妳因為“原生家庭”所受的傷痛,而去刺痛父母的时候,我们在用委屈和仇恨砍断與生命源頭的聯结。而這時我们會失去所有存在的意義,和生命力与自我價值的源泉
而這份痛,来得比我们感受到的“父母對我们的傷害”更刻骨和冰冷。
關於“原生家庭”的痛其實是選擇题
這個選擇是,你想要的是什麼?你想要發泄不满和愤怒,還是想要新的联结
你是想要延續傷害给后代,還是成為那個轉身,選擇傳承爱的人?你是想要继续躲進黑暗,還是成為“宽恕和原諒”的光?
你是想要向外的指责,還是向内的探索和成長?你是想要把成长的责任,推给遥遠的過去,還是在當下此刻,就负起生命的责任?
你想要自己孤獨憂鬱,還是想要家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