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3 拍攝於北海道網走車站。
不是最近勤快了,是每到1-2月冬日時光,天氣緣故人們待在家裡時間多了,有話要說最好是跟自己說。比較安全方式是寫日記,喜歡你的就來看 不喜歡的自然看不到 。如今社會,早晚勤快傳line 你的想念給親戚朋友 。被討厭或視為打擾的機率是很高的
先筆記一下今天我看的視頻:
武志红讲心理 】“我,985,是廢物” 小镇做武题家的難题
偏激:跟孩子溝通不簡單
原生家庭的傷害其實是代代相傳的可怕狀態,程度不同而已,比較難完全扭轉。
徐坤賜醫師
賽斯教育基金會 https://youtu.be/g6vbOcLoUZo
健全的家庭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李玫瑾所講的不管是育兒理念還是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分析,都是基於心理學理論和長期的實踐所總結的,這不是看了幾本相關專業的書就能得出的東西。 李玫瑾教授所講的育兒觀念還是值得每個父母好好學習的
大人們好好學習。小孩子天天向上。
-
最後引導孩子正確的保護自己 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如果被欺負,保護好自己最重要,在必要時可以反擊,比如自己受傷或者別人有過分行為時。
-
李玫瑾教授常年與青少年罪犯接觸,通過了解這些青少年犯罪分子的生長生活來反思,家庭教育中的不足。所以,李玫瑾教授的理論來源很現實,李玫瑾教授的演講言論也很實用。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3歲前,生活的環境、父母的性格、受到的教育和關注度等,就可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在三歲以前是最弱小無助的時期,這一段時期的衣食住行全都需要依賴他人,而他人給自己的回應速度、方式,就會深刻影響著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如果在3歲前,孩子的需求是被即使滿足的,例如孩子餓了哭泣,能第一時間吃到母乳;例如孩子摔倒了,能第一時間回到媽媽的懷抱;例如孩子生病了,能夠得到母親細心的呵護,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溫柔的,安全的,是對自己非常友好的。那麼,當孩子一點點長大,脫離母親的懷抱,開始爬行、走路和奔跑時,孩子就會積極的投入外面的世界,勇敢的參與一切社交關係。相反,如果孩子在幼小時,被長時間置之不理、忍受飢餓、無助的哭泣,或者被母親責怪、謾罵,孩子就會慢慢自卑,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友好的,對他有惡意的,人與人之間是不可信任的等等,成長後,嚴重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性格。
所以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最好能由母親親自撫養到1歲。因為在寶寶1歲以前,沒有人能夠替代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3到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時期。父母首先要明白什麼性格是好的,當然了,勇敢、善良、堅強、正義有責任心,是非分明,有主見,都是理想中的性格,懦弱、自卑、沒有主見、欺軟怕硬恃強凌弱等,都是應該避免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往好的性格引導。
前幾天在某綜藝節目上,幾位老師對教育孩子展開了探討,李玫瑾教授指出,想讓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就要讓他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網友聽後評論:漲知識了。
印像中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理解為“無恥”“不要臉”。但李玫瑾教授所指的並非此意,而是“挫折教育”
當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生活學習條件,努力工作力求給孩子最好的,卻不捨得讓吃一點苦,這樣做看起來是對給孩子好,實則是害了孩子。從小在蜜罐中長大,沒吃過一點苦頭,長大後很難有面對“人間疾苦”的能力
這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孩子如果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危害巨大
父母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自立能力,有的高中大學也難以獨立生活,儼然一個“巨嬰”。
很多大學生反應,同寢室的室友,生活基本靠父母,更別提社交了,她們一般不會和人交往,遇到事情全然推給父母。很多父母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自立能力,有的高中大學也難以獨立生活,儼然一個“巨嬰”。到最後形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離開父母就成了一個“廢人”簡直太可怕了。
父母要從3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厚臉皮”精神
1.不屈不撓的“厚臉皮”精神
2.敢於獨立處事的“厚臉皮”精神面對挫折,父母要引導孩子勇敢面對。生活中要培養孩子的自立及處事能力,使孩子自己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磨礪堅韌的性格遇到問題父母不要急於出面,要沉著冷靜,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權利。孩子在成長中得到鍛煉,就會提高自信與能力,遇到問題就不會那麼不堪一擊了
3.時刻自信的“厚臉皮”精神。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不要指責抱怨,更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父母的肯定是孩子最大的動力,要合理引導,讓孩子懂得給自己打氣,感受到戰勝挫折的快樂。才會越戰越勇
自古逆境出人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鍛煉,很難有戰勝困難的勇氣,父母要明白挫折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不要過於溺愛,否則孩子會失去生存的能力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說:“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
於是,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就演變成一種焦慮,深深影響著父母教育孩子時的情緒和狀態。 擔心是一種詛咒,會把孩子的福氣都擔心掉了。 ” 這話聽起來嚇人,但不無道理
因為如果父母內在總是處於焦急、擔憂的狀態中,就會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夠冷靜、理性、客觀
如果父母總是擔心孩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就這樣慢慢被剝奪,逐漸成為一個身體敏感脆弱、無法自立自理、做事也畏手畏腳的人
實際上,我們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給機會。 越是不信任,越是擔心,越是愛包辦、控制,孩子也越來越無能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每個人的信念,實際上在塑造著他的現實,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父母的擔心,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發展,直到變為事實
比如父母總擔心孩子被欺負,就會給孩子傳遞出“我很容易就被人欺負”的信念,於是他的性格變得膽小、容易害怕、驚慌,這樣的特質便更加有利於他“被人欺負”
其實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有著巨大的成長潛力和優秀的生命特質,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做的應該是更加信任他、期待著他會成長為更好的模樣。
過度的擔心,不僅對教育孩子絲毫沒有幫助,還會因為影響父母的內在狀態而對教育起到負面影響。
不擔心不代表不作為,而是提醒父母們首先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狀態,把用於擔心的精力和能量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來,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幫助孩子。
心態輕鬆、從容一點,會更加游刃有餘多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暗示,帶著美好的期許,這些會在無形中為孩子的成長增添能量
當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關心,孩子反而會不自覺地有一種不能讓家長失望的動力,自發地往積極的方向調整行為我相信,
什麼時候當父母的擔心,變成了“我對我的孩子,很放心”
這個孩子,更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座右銘:不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第一個秘密: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懂得守弱。
首先,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守住了“守弱”的天機。俗話說得好: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做人,要懂得守弱的道理,要懂得“天狂有雨,人狂有禍”的的道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懂得與人為善,懂得保持自己的低調和從容。這樣的人,在強勢的力量面前,在失去平衡的狀態面前,卻往往能夠以細水長流的姿態,來“柔弱勝剛強” 而這,其實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秘密,是我們必須要懂得好好守住的一個天機,這個秘密,知道的人不多。其次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他們不但懂得守弱,而且知道“決勝利器,不可示人”的道理
他們在自己長期的生活中,在長期的為人處世中,不斷地積累自己的財富,人脈和資源。同時,他們為了生活,也擁有一定的謀生之術,發展之道。但是,他們懂得這些謀生之術,發展之道就是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利器”所以,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懂得守弱的天機,他們不輕易暴露出他們銳利,而是用“守弱”的方式,低調展現自己,直到自己出人頭地。
第二個秘密: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懂得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指的是隱藏鋒芒,不使外露,同時,通過修身養性等方式,修繕自己的不足之處,提升內在的修養。爺爺告訴我,一個人能否出人頭地,不單單要靠實力,還要靠逆境重啟的能力。人活著,總要遇到很多的困境,有的人,甚至會在自己人生的某個階段,遭遇落魄,甚至落難境地的時候,懂得韜光養晦。
而懂得韜光養晦的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在自己受到外部壓力,或者受到其他不利局面的打壓的時候,會懂得通過轉移注意力,讓對方把主要的精力和對付方法,轉移到新的對象上去,從而實現自己
“退一步海闊天高,進一步扭轉時空”的“陰謀”
真正懂得韜光養晦的人,往往往往心思縝密,能夠吃得“苦中苦”一旦遇到有了能夠重新出發的機遇,他們又能夠迅速重啟自己的能量,從而獲得一飛沖天的能力,實現自己東山再起的目的
真正懂得韜光養晦的人,最後往往能成就自己的大事業。
一】讀書,樹立自信
如果你一旦失業,賺不到錢,千萬不要一個人獨處太長時間,否則容易焦慮、自我懷疑。
一個再有自信的人,一旦掙不到錢,就會變得自卑,不與人接觸,只想宅在家裡不願出門。 此時,擁有一個健康的積極心態,無疑是最為重要,可是有一天兩天還行,一個月兩個月仍然失業在家,內心一定崩潰
健全的家庭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