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zk25qap.html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中,拳打腳踢才是家暴,而實際上,家暴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平時人們司空見慣、但卻忽視了,或者不易被察覺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暴力形式——冷暴力
這種攻擊來自於不自覺的破壞心理,指一個或幾個人針對特定對象懷有或隱匿或明顯的敵意;不論如何解讀,其對象都是具體、真實的目標。看似無害的字眼、指涉、推論以及非語言的暗示,確實有可能讓一個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潰,而周圍的知情者則通常不會過問。
施虐者犧牲受虐者來壯大自己,並把出問題的責任推給對方,以避開自已內心或精神上的衝突。
如果責任在對方,那麼就是別人的問題,自己就不會覺得不對、內疚或痛苦。這是精神虐待的特徵。
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當的行為,但是唯有長期且不斷重複發生,它才具有破壞力
施虐者卻是以一貫的邪惡方式虐待別人,並固執地維持這種特定形式的關係,不容許有絲毫動搖。
即使他的本性一時不被察覺,也終究會在脫不了干係的情景中顯現。
然而,他絕無可能自我懷疑。
這種人為滿足自身對獲得欽慕和肯定的無盡需求,一定要以貶抑他人的方式來維護自尊,繼而握有權力,由於他們不在乎與他人的關係,就不會有同理心,也不會尊重別人。
而尊重的意思是,重視他人身為人的價值,並知道我們可能帶給別人的痛苦
遺憾的是,這種容易被人忽略掉的施虐者卻廣泛存在於社會的各領域。
我們將這種施虐者的精神虐待行為稱之為「冷暴力」,並在兩性關係上有所提及與警惕
他們採取四不政策,不看、不聽、不聞、不問。
長期冷暴力,就是一種精神虐待,更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心理謀殺。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承受,並且逐漸習慣冷暴力,而在自責內疚,不斷否定自己
冷暴力的本質是對問題的迴避,在沉默中對被虐者的抵抗。
他企圖通過冷暴力這種方式讓被虐者自己去解決問題,或者達到施暴者的期望和目的
所謂「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指無需通過現實中的肢體暴力,而是靠日復一日地對某一特定對象貶低、羞辱、嘲諷、排擠,而造成心理創傷
有關於冷暴力和如何應對冷暴力的內容
1:我們通常以為不理不睬才是冷暴力,比如夫妻之間的冷戰。
但是事實上不止如此,諸如諷刺,挖苦,打擊等等都是冷暴力。
通常那些不動手,但是有意傷害別人的都屬於冷暴力。
2:雖然不動手,但是冷暴力帶來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心情等等一切心理的反應都是我們身體反應的一部分,而且傷害是會積累的。
3:冷暴力的本質是權利的泛化,一個人對一個人實施冷暴力,是因為受害的人在乎施虐的人,或者是手裡有受害的人想要的東西。
4:冷暴力是有一個過程的,甚至到最後有依賴性。
施暴者在施暴的過程中,慢慢變得牛翻天,受虐者則慢慢變得弱爆了,於是就開始了。
但是那些實施冷暴力的老司機通常會經常在別人的事兒裡面插一槓子,然後慢慢營造一種我其實比你牛逼二十多倍的意思。然後就開始冷嘲熱諷,打擊別人的自信。
如果遇到這樣子的人,你相信他的話,而且當真了,否定自己,甚至是自責。
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否定自己和自責的聲音越來越大,就會掩蓋了你的聲音,你心裡真正的聲音。
於是乎,你也真的覺得他真的好棒,好棒。
而自己簡直弱爆了。於是乎,一個弱爆了的人依賴一個牛翻天的人是唯一的出路。
一旦這種依懶性一旦形成,施暴者肆無忌憚,而受害者一臉懵逼。
5:冷暴力表現為:就是不好好和你說話,先否定你,再把你按在地上。然後進行挖苦,諷刺,嘲笑,挑撥,或者故意愛理不理。
我覺得面對否定,挖苦,嘲笑,挑撥。首先不要當真,不要自責,其次是忽視,甚至可以直接懟回去
如果是父母,那麼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因為改變不了的,已經形成了。給「自我」上一套保護層就好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努力的去追求的
6:如果你發現你自己是一個冷暴力的施暴者,那麼恭喜你,起碼你的感覺是對的,那就改變吧只有保護好自己,才可以保護想要保護的人
沉默、諷刺、謾罵等等,是冷暴力溝通者的終極武器。
有時候,無論受虐者多麼誠懇地請求溝通,永遠都無法走進施虐者的內心,反而會被施虐者抓住弱點,再次冷酷地攻擊。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化解冷暴力呢?
我們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保護自己的需求,停止討好施虐者。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是平等的,而不是一味地降低自己底線。
第二、不要被對方的情緒引誘
第三、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
第四、尋求外界幫助
第五、和施虐者劃清界限,制定離開計劃
冷暴力,在心理學上也叫「築牆逃避」,有人把冷暴力總結為「六不」,不看,不管,不問,不搭理,不關心,不理解
然而,離開精神或情感虐待的親密關係並不比遠離肢體暴力更容易,這是因為虐待者往往都是心理操控高手,受虐者有時甚至不覺得自己正在遭受暴力,而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在《冷暴力》的第七章,作者詳細列舉了「受虐者」的特點:
1.受虐者往往對現狀逆來順受;
2.受虐者往往罪惡感明顯並缺乏自信;
3.受虐者對自身感受太毫無保留,會引起施虐者有意無意的嫉妒。
從更深層次講,受虐者總是顯得天真好騙,他們往往具有傳教士心態,自認能夠理解、辯護和原諒一切。
當他們面對攻擊時,先是想要表現諒解,讓自己去適應甚至原諒對方,並滿懷希望認為對方會改變,終會了解並後悔他造成的傷痛然而,受虐者自己承受不公平的責任,往往使得施虐者更占據上風。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在最初識破或贏過施虐者,但我們可以從自身著手。
成年人的性格和人格的結構,往往取決於原生家庭
易受虐者往往生長於壓抑環境。
在要求苛刻的童年環境成長,或者在青少年期遇到過重大挫折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出現低自尊的性格,在親密關係中常處於過度付出消耗的一方,在職場中易成為被無情壓榨的被動鎖定的工作狂。
如果發現自己是易受虐者的人格,如何去應對?
《冷暴力》後幾章提供了一些心理應對的方法和策略,持有一定的戒心,獨立思考的習慣,主動的心理抗爭,積極面對自己的傷痛經歷,都是實用的方法,最後,千萬不要用和施虐者相同的做法去應對精神暴力行為,因為那也是惡性循環——提高自己的自尊自信水平,養成獨立的思考模式,多觀察多思考,方能自助、助人遠離精神暴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