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集  【父母的誤區 】--------------------------------------------------------------------------------------------------

1.我們與父母關係中的矛盾 是常態

現代的親子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虛、自我否定而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

本應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繫,現在卻變脆弱且不穩定。

想找到生命空虛的源頭,都得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母親不只是一個辛苦的角色,是心苦。

 因為我們的文化對母親有太多期待,甚至有些不合人性的期待

如果原生家庭、伴侶、姻親、工作和友情等人際關係,需要耗費她許多心力,帶給她壓力,而非滋潤。

那麼「成為母親」對這名女性來說是加倍辛苦

這種艱苦是部分女性選擇離開孩子的原因,畢竟「母親」是個需要大量付出的角色,如果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就很難持續照料孩子。 除了死亡之外,雙方感情生變,常是生下孩子後卻必須離開的原因之一,也造成女性墮胎或流產。未計劃的懷孕與生養孩子帶來的身心壓力,壓垮了尚未穩固的感情,讓部分女性無法成為母親

母親在妳的生命中是空白或缺席嗎?也許在妳的童年有人替代母親的位置把妳照顧得很好。也許妳感覺不到母親缺席對自己的影響,但進入親密關係後,某些感受就會變明顯,讓妳覺得用情至深時愛恨交織的感受很難熬。

缺席」比「不完美的存在」令人更難以接受,因為空白帶來無窮想像,而負面想像是心魔的展現,我們無法打贏自己創造出來的影子敵人

如何帶著遺憾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是我們要花一輩子學習面對的功課。

與遺憾共處的最佳方式,就是「如實地接納」。接納自己當下的樣子,接納眼前的事實,接納「母親的缺席」接納自己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真相,並且接納自己對遺憾自然產生的情緒和想像,妳會疑惑、生氣、哀傷、怨恨、嫉妒,妳會不由自主地認為可能是自己不好,命運不好

如實地接納妳會有痛苦的情緒,也接納自己會產生無盡的想像,但是要記得「情緒只是情緒,想法也只是想法」這兩者都不是事實。如果妳不用力地抓住它們,情緒會過去,想法也會改變。

妳們覺得和父母打交道令人煩心,但你的父母,可能比你會感到更大的困擾和痛苦。

2.【與母親關係不融洽的人,覺得這不過是跟母親的關係而已,只要將自己與母親切割開來就沒有問題了】

究竟母親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早在青春期前,女孩的母親就開始管東管西,母親的耳提面命和她本身在人際關係上的身教,是女兒的楷模和枷鎖,這都是生命中母親缺席的女孩所沒有的

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帶著追求母愛的本性誕生

孩子最大的心願是為母親所愛。

如果無法得到,那終其一生將會一直渴望、執著於母愛。這是很悲哀的宿命。

母親與孩子的愛在本質上是不對等的。嬰兒時期,每個人都只能仰賴父母生存。

然而父母親自己也有許多狀況,他們的愛與關懷並不一定只會對孩子付出

因為想為母親所愛,孩子會想要回應母親的期待。

但如果是一直保持這關係,將會妨礙孩子確立自身與獨立的過程。

必須要對孩子漸漸地放手,如果有所猶豫,錯失了良機,將會使得孩子失去自立的機會

 

3.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母親這種病,不單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它之重要,是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穩固絕不會僅止於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問題

最能反映出你在幼年時有沒有獲得滿足、有沒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親現在的關係。

 

並且在幼年時沒有好好受到母親照顧的人,將在自己成為父母後,也容易有照顧不好孩子的情形。

 

母親這種病,和人的根本存在相關,它的影響大到在不知不覺當中會為人生帶來重大的改變。

因此,這樣的人會一直執著於父母的愛。

那是因為人會本能地感到不足,覺得必須修復,所以不得不追求。

即使知道每一次的渴望都會造成傷害,然而還是不得不這麼做。 即使在毫無由來的痛苦中翻滾,也要掙扎著想辦法克服,那都是因為源自於對父母愛的執著。

 

對父母愛的執著,會表現在想要治好母親這種病的潛在願望。那既是一種痛苦,也是一個轉機。只要你去追求,就有機會克服。

對妈妈的爱的渴求,并不會因得到他人的爱而消失。妳不需對着妈妈大吼大叫来實現妳的目的,妳可以成熟、冷静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妳用成熟的方式溝通妳也迫使別人成熟地回應,而不是像個孩子一樣一味地抱怨

嘗試去理解她,逐渐識認到妈妈同樣受到自己過往經歷的局限:她之所以不能對我和兄長表達爱,是因為在她小時候,也没人充满愛意對待過她。既然妈妈不會表達爱意是因她缺乏爱的經驗,那妳可以给她作示範,教她如何對他人表達爱意。——妳可能早知道這點,但對她的愤怒讓妳不願意。

現代的親子關係,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了。

本來應該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繫,現在卻變得脆弱且不穩定邊緣性人格障礙或進食障礙、憂鬱症或焦慮症,以及各種上癮症的人激增,然而在這些症狀的根底,經常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不穩定有關。

案例的問題越是根深柢固就越與母親相關。相對地,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的案例,也有不少在改善母親的關係後,本身狀態產生戲劇性的改善。

不只是那些與母親有摩擦或衝突、一看就知道是關係不穩定的人,即便表面看起來關係良好的母子,也是孩子在遷就母親、受母親支配,以其他的形式顯示親子關係失衡的案例也不少不論是有自覺,或是刻意逃避,母親這種病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他們的人生。

4.   母親這種病.

那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虛、自我否定感到煩惱的人並不在少數。許多人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在當中掙扎著。為了避免失敗受傷,所有的事都不去認真面對,也不跟他人建立坦誠的關係,只是消極地過著自我的人生,不知自己為何過著毫無意義、無價值的人生,在無形當中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總是看別人臉色、不說出自己真心話、遷就別人,以及老是扮演吃虧角色的人,也一樣不懂為什麼自己只能這樣活著。

與母親關係不融洽的人,會覺得這只不過是跟母親的關係而已,只要將自己與母親切割,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甚至,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很無聊,這麼想的人也不少。也有不少人覺得,跟父母的關係是不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問題。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想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更加失落、受到更多的傷害

對於有自覺與父母之間的齟齬或不和諧感的人,也許還可以說是願意面對問題的人。

同樣有許多人,雖然覺得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良好,但實際上是其中一方強迫自己忍讓順從,或對父母過度言聽計從,或是親子立場對調。在旁人看來像朋友的親子,或看起來很孝順的孩子,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在配合不穩定的父母,被父母所綑綁,而犧牲自己的人生。

母親這種病,不單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穩固的問題,絕不會僅止於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問題。

因為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羈絆,不單純只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

你和母親的關係,是從你出生,不,應該說是從你出生之前、

還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你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和你以臍帶相連,證據就是留在你肚子上的肚臍

從你出生的瞬間開始,被擁抱、哺乳、照顧養育。那已經超乎了心理上的關係,是更深一層的關聯。沒有了這些,你不會生存下來。即使不完全如此,但你能像現在這樣,是因為有照顧你的人。

對於還在成長發育的大腦或身體來說,最初跟母親相處密度最高的時期,可以說就是造就你這個人的最特別時期。最能夠反映出你在幼年有沒有獲得滿足、有沒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親現在的關係。如果幼年時得到母親充分的照料,在母愛的關注中長大,就容易和母親形成穩定的關係。

然而,若不幸的,母親的心思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據,因各種狀況無法親手照料年幼的你,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

因為這個特別的時間,不只是身體,也是形塑大腦與心靈無可替代的時期。

因此它的影響,不只對於你的人際關係、抗壓性、對孩子和異性愛的方式、精神健康,甚至對你的身體健康、壽命,還有老化的程度都會有影響。

就連神經纖維的傳導或受體的數量,這種大腦分子層級的構造,都會因為那段時間你有沒有和母親一起度過,有沒有獲得良好照料而有所影響。

一直都和母親一起,受到她的安撫、照顧下長大的小孩,因為自己一直都有人愛,受到保護而能獲得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不只是心理上,也會和生理結合。

和母親情感穩定的人,對精神壓力的承受度較高,也不易憂鬱。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

剛出生階段,即使只是和母親短暫分開,大腦的構造也會產生差異。

更何況長期不在身邊,或是母親有什麼狀況、無法擁抱或照顧新生兒的話,其影響之大更是無法估計。

這樣的孩子一生都將會被懼怕不安、人際關係不佳、抗壓力不足、缺乏自信等原因糾纏,活得很辛苦。

 

5、經常不在家的爸爸

父親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你會說母親做了父親該做的事兒,其實這並不能彌補父親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影響,比如說父親的陽剛之氣,父親為人處世的大男子漢氣概。專家發現父親缺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男人通常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缺乏陽剛之氣,一種則是表面上好強、勇敢,實則外強中乾。這兩個極端其實都體現了一種安全感的缺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x3zmz68.html

 恐懼時,父親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親是一盞照明的燈

 缺少父愛,母愛的對孩子身心的影響

①缺乏母愛影響嬰兒智力發育.

②缺乏母愛影響孩子的身高.

③缺乏母愛導致孩子情感缺失.

④缺乏母愛影響孩子的性格,與人相處的能力,尤其是與異性。

缺乏母愛的孩子大概會有以下缺陷:

不善於表達感情,少言寡語,嚴重的會自閉;缺乏細緻敏感之類的感知,做事情比較粗糙,或者說是她自己不想細緻;

特別表現在不擅長用肢體表現感情,比如和好朋友擁抱之類。

那些沒有得到足夠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出現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製力弱、攻擊性強等行為缺陷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與成年後的不良生活習慣都有一定關係

 

心理學家據此提出了“缺乏父愛綜合症”這一概念。患有“缺乏父愛綜合症”的孩子成年後出現神經質、精神病或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殺率均比其他寶貝偏高,並且有可能影響他們成年後正確地處理兩性關係,導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強健而富於幽默感、粗獷而溫和、自信而關愛、智慧而謙遜的男人在他身邊,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氣”。

男孩需要與父親呆在一起,幫助他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從父親那裏學會做一個男人。

女孩則需要通過父親瞭解男人並學會與男人相處的技巧. 不良的家庭因素對孩子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尤其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常被父親拒絕、否定的孩子,容易焦慮

心理學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愛饑渴症”,即男孩到達青春期時,往往疏遠甚至厭惡父親,這種疏遠和厭惡摻雜著得不到父愛的失望與淒苦。

他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補救的辦法,包括抽煙、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

渴望父愛,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與父親在一起,培養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對個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父愛是幫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點。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指出,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因性別角色、社會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應各自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起不同的教育任務。

一般來說,母親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親強調穩定,父親強調創新發展;父親傳遞給兒子的是堅強、勇敢、承受力強等陽剛之氣,母親傳遞著細膩、呵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的一面。

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

相反,如果過分地強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又如,當孩子提出問題希望父母解答時,父親很少有耐心面面俱到地講完,總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想,仍給孩子留下困惑和疑慮;而母親卻會把答案和盤托出,說出結論。

從表面上看,父親的方法有點“粗”,但促使孩子多思索,是一種很好的意志鍛煉。由此可見,強化父愛在培養孩子的健全心理,使男孩真正成為男子漢方面的作用有何等重要。這一作用正是母愛不能替代的。

不自主地把對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輸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投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在他們長大後就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擇偶觀念和婚姻生活

從多起心理諮詢的案例中發現,父愛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為男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

由於缺乏男性榜樣,他在性別認同,不知怎樣對待異性。由於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他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穩定,有的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有的脾氣暴烈、做事衝動,有的則抑鬱寡歡、自暴自棄。

母愛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

其實,稍有一些閱歷的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幼年時曾得到充分母愛的人成年以後,人格往往比較健全;相反,其人格則或多或少地會有缺陷,如固執任性、自私內向、悲觀失望、敵視他人、心胸狹隘、易於嫉妒、脾氣暴躁等等。

這些怪異的人格特徵更造成了他們人際關係緊張,以至有的人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生活上也很富足,卻總是鬱鬱寡歡。

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多與其過早的遠離母愛有關,

如:早年喪母,母親有病需要他照顧生活等。

幼年與母親的分離,或母愛缺失,會給人造成長久的影響,使他未來遇到困難時,會有一種無助與絕望的感覺。這實際上是過去與母親分離的“情境再現",是一種“心理實現”,而並不是眼下的客觀現實

母親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而對於孩子來說,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幾乎是永恆不變的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但胡母的和善並不代表無原則地縱容寵溺孩子,恰恰相反,胡母管束胡適最嚴。

有一則關於男性與女性腦部研究的報告,從科學的角度表示了: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則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則全家焦慮。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調節閥、供氧機。

所以,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其實是整個家庭。

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孩子的小小榮譽很重要。母親的情緒平和,即便物質不那麼富裕,孩子也是快樂的

媽媽千萬不能成為「專制」的代名詞。

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是非判斷能力。

媽媽和孩子之間應建立平等的關係(平等不是無原則) 懂得互相尊重對方。 

6. 傷害來自於最親近的人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說話的方式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親,所以,母親最清楚孩子的弱點,假如母親在說話時經常直指孩子的弱點,以諷刺、批評或要挾,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這無疑是用最尖銳的武器在不斷刺傷孩子的痛處。

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於他最親近的人。 

簡短語言+沉默」>嘮叨不停 

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麼

接下來,母親的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在觀察母親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7,  丈夫的愛決定母親性格 

女人的美都是男人「誇」出來的。女人的溫柔、自信,更需要男人「誇」出來。

女性擁有了甜蜜愛情,她就會更加奮力地追求事業的成功,更加賣力為家庭付出。因為生活在丈夫的愛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軟的、溫柔的、安定的,會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會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

一個家庭擁有這樣一位女人,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孩子。相反一個長期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母親,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都轉嫁到孩子身上,家庭生活對她來說是一種負擔。一個怨氣重重的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同樣是孩子。

8,【三字經》為什麼說「養不教,父之過」,而不是「養不教,母之過」呢?

假如一個父親傾盡全力管教孩子,孩子卻依然處處不盡人意,那麼這個父親依然是有過錯的,因為他很可能沒有好好疼愛他的妻子

奧地利心理學家曾對398名罪犯的父親進行調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親酗酒,120名罪犯的父親賭博、性放縱、不誠實,而多數的家庭都有一個相似點:家庭關係不融洽。

從小沒有安全感,需要比別人更多的安全,時時刻刻生活在不安定的焦慮中。這樣的性格,自己活得很辛苦,也讓身邊的人過得很辛苦」

「對戀愛沒有什麼慾望,哪怕交友也是極度敏感。我不願相信愛情,對婚姻則是抗拒,因為從小的記憶就不是美好的」

9 . 有一種爸爸比「缺席的爸爸」更可怕,那就是不愛媽媽的爸爸。

一般從女人的身上,大致就能看到她身後的男人是怎樣的:

  • 一個衣着光鮮,神情憂鬱的女人,她的男人一般是事業成功、外帶小秘者。
  • 一個潑婦型的女人,她背後的男人,也許就那種不善言語的老實人。
  • 一個女強人的老公可能是個普通人。
  • 而一個溫和端莊、容光滿面的女人,她的丈夫一定是個疼愛妻兒的人。

 男人如果想要抱怨妻子帶不好孩子、照顧不好家庭,首先得問問自己:「我有真心真意地愛我的妻子嗎?」男人對妻子的愛要從微笑與讚美開始,而微笑與讚美與其心態有關。

自信的男人喜歡用微笑和讚美對待妻子。他相信自己在妻子心中的地位,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他覺得,讚美妻子顯示出自己更有力量。

自卑的男人喜歡用粗魯的責罵對待妻子。

這種人常常是在外面受了氣,回家來拿妻子出氣。他們在妻子面前擺出說一不二的架勢,或者隨意貶低妻子,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其實女人最看不起這樣的丈夫,有修養的女人就會對他敬而遠之。

有些妻子愛給丈夫買衣服,而丈夫總說這不好、那不好,妻子就不再有給丈夫買衣服的願望了。

妻子愛逛街,而丈夫時不時說:「你到底買不買?不買我走了」妻子大為掃興,連與丈夫一起出去的興趣也沒有了。妻子愛跟丈夫傾訴心聲,但丈夫總沒有耐心,不是隨便打斷,就是妄加評論,慢慢地妻子關閉了心靈的大門。

10,  蘇霍姆林斯基曾對父親們說:「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愛自己的妻子。」

所以,如果說有什麼事是最能讓孩子一生受益的,那麼一定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全家。

 顯而易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性格都是取決於你平時對他對她的態度,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丈夫的愛決定母親的性格!

為了孩子,一起努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房奴生活30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